一、我州特色腊制品产业现状
据保守统计,国内市场对我州腊制品系列产品的年生产加工有7万吨以上的规模需求量。然而,我州至今没有一个具备规模的企业和品牌能很好的对接这一规模。我州腊制品加工企业号称年产千吨以上建设规模的只有古丈鑫科牧业与保靖松桂坊2家,号称500吨规模3家,号称100吨规模的20家,30吨小作坊50多家。其实真正实现目标规模的少之又少,离国内对我州的腊制品7万吨的需求量相差甚远。我们单从做热闹的角度来看,似乎到处都有我州腊制品的影子,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似乎到处又没有我州腊制品的地位,始终跳不出“小打小闹,各自为政”的怪圈。按我州腊制品历史悠久的道理来说,理应早该形成了“有标准、有规模、有效益、有税收、有就业”的大好局面,但从目前发展效果来看,比较我州的其他产业的发展恰恰相反,腊制品产业几乎没有得到明显的发展。
二、我州腊制品产业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产品质量研发机构:我州肉类加工企业普遍较小,绝大多数都是以家庭作坊式为主,设备简陋。仅凭现有的这些小规模经营者,根本无法承载引进研发机构的重任,而且,我们对产品的高质量发展意识淡薄,造成高标准的新产品开发滞后。而传统产品又无法摆脱传统意识,导致了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缩短,也是引不起国内研发机构的重视和兴趣的重要原因。
(二)缺乏地方标准:我州腊制品主要以烟熏腊肉制品、风干腊肉制品、腌制肉制品以及各种酱卤制品等特色产品居多,而这些产品绝大多数存在着安全质量隐患问题,缺乏一个地方统一标准。
(三)缺乏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目前,国内很多腊制品加工企业为了延长保质期限、增强色彩观感、提升风味口感等,即在腌制过程中,均采取添加亚硝酸盐等来解决问题。亚硝酸盐是一种高强度致癌的诱发有害物质,有加大人体消化系统致癌的风险。正因如此,腊制品在人们脑海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恐惧阴影。
(四)缺乏地方公共品牌效应和市场认可:品牌乃品质的象征,是消费者信赖的标志,是撬动市场的金钥匙。仅食品而言,在产品严重同质化的今天,一个产品在没有创出品牌之前,是很难受到消费者的关注。没有被关注的产品,哪来大的消费市场,没有大的消费市场,哪有产品的生命力。
三、需要采取相应对策
(一)抓好品质功课不放松:紧紧围绕7万吨腊制品精深加工开展各项工作,从猪的选种、喂养方法和期限屠宰、分割、腌制、熏烤、再加工、包装、储藏等环环实现高标准数据系统化基地示范管理。
(二)抓好"三个吻合"不放松:随着人们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人们对改变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的愿望越来越强,因而生产低盐、低糖低热、低脂的食品成为食品工业发展重要趋势。无亚硝酸盐肉制休闲食品能很好地吻合“安全食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积极顺应消费者这一巨大市场需求,大力开发无亚硝酸盐肉制休闲食品精深加工项目必将成为我州重要产业。
(三)抓好品牌建设不放松:品牌是决定市场的强大力量。我州腊制品产业是具有综合优势的特色产业,作为一个地方特色标志性产品,如能从技术、文化、宣传等方面做实功课,树立以“品质出品牌,品牌出市场”的意识,充分利用好相关资源,依托我州的自主发明专利核心技术,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实施,打造出一个地方特色公共品牌,必将受益千秋。
(四)从技术成果层面加大投入,采用我州的核心专利技术,研究并制定出腊制品加工统一标准,争取实现“亚硝酸盐残留强国标、其他常态理化指标达国标”的标准。对我州所有涉及加工的腊制品,实行产业统一标准系统化管理,变普通低效为高效的腊制品精品。
(五)从地域文化层面加大投入,聚湘西文才,编足湘西相关文化故事,为人们特制一道美味的湘西文化“心灵鸡汤”,闭上眼睛反复出现“想不如看,看不如闻,闻不如尝”递进式的情景模式,引导市场消费方向。
(六)从政府宣传层面加大投入,切实站在政府层面的高度,对我州腊制品产业实现全方位立体式服务,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湘西腊制品就是行业标杆的阵容。
(七)从防伪技术层面加大投入,精密设计并制作出防伪标识,对我州达标产品进行出库统一贴标,以避免其他的擦边球产品打着湘西腊肉旗号,鱼目混杂,损害品牌声誉。
建议:
(一)建议利用我州已有的相关技术成果,成立一个食品质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转化示范基地,制定腊制品地方质量标准。由政府统一购买相关技术服务,指导千家万户的使用方法,提高腊制品的品质。让一款无有害物质残留的标准化地域特色产品,快速走出湘西,走出国门。
(二)建议由州市场、发改、科技等政府部门成立专项领导协调小组,通过引资合作的形式,尽快建设一个年产五万吨无亚硝酸盐的腊制品项目,作为我州重点项目推进。